日月其迈,时盛岁新。回眸2024年,肇庆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紧扣时代脉搏,镌刻下一串串闪亮的奋斗足迹。
过去一年,肇庆市宣传文化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奋勇争先,守正创新推进各项工作,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为广东“走在前列”总目标作出肇庆担当和贡献。
高举思想之旗
铸牢信仰之魂
“欲事立,须是心立?!闭庖荒辏行枷胛幕较吒哐锼枷肫熘?,高擎伟大旗帜,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铸牢听党话、跟党走的立身之本和政治之魂。
聚焦“关键少数”,理论学习更加深入——
一年来,一次次集体学习,一场场“月读精品”读书活动,一回回列席旁听,从强化制度落实到创新学习方式,从书本学、实践学、到现场学相互结合,肇庆的理论学习愈发浓厚。
年末,凝聚着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全体成员思想共识的重磅理论文章《赓续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 扎实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肇庆实践》在《南方》杂志发表,高度凝练了肇庆如何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独特内涵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动力。
聚焦队伍建设,理论宣讲更接地气——
2024年4月,一场别开生面的宣讲在肇庆市第一中学(高中部)举行,来自各行各业的8组百姓宣讲员生动讲述端州聚焦“百千万工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故事,向群众传递党的声音,展现美丽砚都锐意进取的“精气神”。

2024年4月12日,由市委宣传部、市委讲师团指导,端州区委宣传部主办的“百千万工程”肇庆实践我来讲——端州区“理润砚都”百姓宣讲示范队专场宣讲活动在肇庆市第一中学(高中部)举行。廖文奕 摄
从高等院校,到田间地头,肇庆人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七星思政”、“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等市级宣讲工作室携手484个基层百姓宣讲示范队,构建起让广大百姓愿意听、听得懂、能领会、能入心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宣讲矩阵。全市2282名宣讲员“齐上阵”,线上线下听众过百万人次,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
聚焦平台载体,研究阐释优化——
理论研究阐释是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重要支撑。市主流媒体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栏,近百篇理论文章以群众看得懂、接地气的语言讲述党的主张、政策、部署。围绕省、市重点工作进行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研究,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完成年度立项351项,创下历史新高;开展党的创新理论研究65项、占18.5%?!段⑿才诵?新思想入人心》荣获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三等奖。
紧扣时代脉搏
壮大主流舆论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
2024年,是肇庆全市经济工作提质增效年、“百千万工程”典型突破年和基层作风优化提升年。
肇庆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一个个有力事实、一件件生动案例、一篇篇翔实报道,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聚焦重大主题,凝聚奋进力量——
真的火了!刚刚落幕的2025肇庆广府庙会盛况空前,连连登上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并首次在央视实现全媒体形态联动直播,“视+听+网”三维传播矩阵让肇庆火爆全国,全国观众争相一睹肇庆非遗风采。
其中央视小屏直播时段实时互动量突破6万条,省市县媒体及本地网络大v全平台直播观看量超3000万人次,截至2月13日肇庆广府庙会全网传播量超1.1亿次。

2025年2月9日,CCTV2《经济信息联播》对我市多彩非遗闹元宵——2025肇庆广府文化庙会播出长达3分钟的直播内容。
肇庆魅力惊艳多方媒体,20家央媒来肇开展“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国社记者带你看湾区之“千年端砚”》等重磅报道、央视总台《大湾区之声》节目、“外媒走读肇庆”系列活动,频频把肇庆放到全国、全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之下。
市主流媒体也不遑多让,推出“聚焦‘百千万工程’”“制造业当家”等100多个专栏,发稿量1万多篇,深入挖掘典型案例和鲜活故事,以小见大反映肇庆经济社会的韧性与活力。
融媒改革提速升级,主流传播掷地有声——
2024年11月8日,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也标志着自2023年挂牌成立市融媒体中心后,我市媒体融合从初步探索走向深度实践,从单一媒体形态迈入了多元化、综合化的全新发展阶段,融媒体中心改革工作蹄疾步稳。
目前,市融媒体中心已建成“1+5+N”(1个客户端、5个重点平台、N个特色平台)新媒体矩阵,肇庆+”新闻客户端上线下载量达53万次,实现了300%的增长;5个重点平台全网粉丝量约230万,“1+5+N”新媒体矩阵总阅读量超1.9亿;实现流量“10万+”视频超200条;全面推进内容生产提质创新,实现全市1000万+阅读量新媒体产品“零的突破”。肇庆融媒改革工作荣获2023—2024年度全国媒体融合技术应用案例二等奖,《西江日报》获评印刷行业最高"精品报纸"奖,融媒体改革经验获全省推广。
网络流量赋能,激活城市活力——
秉持开放的态度,肇庆积极与抖音等商业媒体平台开展年度合作,组织市内外抖音达人广泛推介肇庆,效果立竿见影:抖音“肇庆旅游”搜索热度同比增长76.79%,热点话题播放量超10亿,“问鼎祈?!彼⑵?,抖音“本地生活”线上总交易额同比翻倍。
坚定文化自信
书写肇庆华章
过去一年,肇庆市秉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全面铺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深挖“岳山造林”光荣传统,文艺文化创作精品迭出——
肇庆组织创作出版的主题报告文学《肇绿南粤——岳山大造林纪实》新书首发,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点媒体宣传报道;“绿美之路——岳山造林大会战50周年”大型情景叙事公益演出上演,“岳山造林大会战”亲历者、先进典型等3000余人齐聚一堂,回溯激情岁月,领略绿色传奇魅力;广播剧《岳山情》获评第二十四届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精品展播连续剧重点推荐作品一等奖……一年来,肇庆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绿美之路——“岳山造林大会战”50周年大型情景叙事》。肇庆发布梁铮儿 摄
纪录片《回到土地》获得“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之最佳纪录片提案、“首届中国纪录片大会”提案大会20佳作品。肇庆顺利出版《肇庆典籍》(古代第一辑),短篇小说《夜叉渡河》、纪实类摄影作品《“互联网+”时代的“稻客”》获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多项美术作品、戏剧作品突围全省全国赛事和展览……一大批根植肇庆乡土情怀的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以新故事、新形象、新旋律、新风格,不断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蝉联国家级金字招牌,文旅融合开创新局——
与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签订《提升“中国砚都品牌形象”战略合作协议》,先后举办全国砚文化学术交流会、全国砚台创新创意邀请展、伍丁诞巡游、端砚嘉年华文艺展演等品牌活动,端砚首次亮相广交会文创商店,白端展示馆正式开放……过去一年,肇庆用心用情擦亮“中国砚都”这一国家级“金字招牌”,让肇庆文脉弦歌不辍。
11个省级文旅特色镇为“百千万工程”写下最靓丽的注脚,环星湖啤酒嘉年华、肇庆马拉松等重大文体活动“引客入肇”场面震撼,夏季游肇庆送小鹏主题活动参与度高,全市接待游客2160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198.7亿元,增长强劲……这一年,肇庆全力答好农文旅体融合答卷,“那么美,这么近,周末游肇庆”口号深入人心。
40多场文艺惠民演出、15078场次农村公益电影,13个“新华悦读空间”,粤港澳大湾区曲艺艺术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主题晚会、2024年首届大湾区(肇庆)街舞文化季、首届肇庆星湖艺术周开幕系列活动轮番上演……这一年,“家门口”的文化盛宴接连上新,肇庆人民喜闻乐见。
厚植文明沃土
构筑精神高地
文明,是城市的底色和灵魂。肇庆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涵养文明新风,崇德向善风尚沁润城乡。
强化文明培育,弘扬时代新风——
2024年12月,一则喜讯从北京传来,人为乐典型李德明入选第八届广东省道德模范并成为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不仅如此,全年肇庆入选“中国好人”1人、“广东好人”9人、广东“新时代好少年”2人,2024年全市好人模范工作取得一大突破。
一个个平凡而不普通的肇庆人,成为亮丽的文明“风景线”,全市上下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氛围更加浓厚。其中,1个普法活动案例荣获省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优秀普法工作项目。
创新文明实践,提升文明素养——
每当节假日,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肇庆市岭南书院便热闹了起来,时而作为“七夕非遗情景奇妙游”的主阵地,时而作为挥春送福的舞台。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肇庆积极链接省级资源、下沉市级资源、整合县级资源,岭南书院与宝月公园、宝月荷塘等周边场所整合提升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与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结对共建活动30场次。全市县级以上文明单位实现100%结对共建,提前完成省下达任务。
深化文明创建,五大行动顺利推进——
微光成炬,凝成星河。过去一年来,肇庆持续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并连续在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成绩获得优异成绩。
肇庆还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全市建成县级公共图书馆9座、“砚都书房”29家、农家书屋1539个,打造文化空间422个,文化阵地建设实现“一镇一所一站”“一村一站一屋”,建立“肇庆市乡村振兴墙绘库”,助力“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

肇庆城区。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吴勇强 摄
2025大幕已经开启?;赝绰?,豪情满怀;展望前程,信心百倍。
新征程上,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始终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指引下,笃行实干、阔步前行,为推动肇庆加快崛起为珠三角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大西南的门户枢纽而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力文化条件。(肇庆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陈明红 林琳 通讯员 方小薇)